社会供需关系视角审视互联网行业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首先有市场概念,想清楚怎么切入市场。
在互联网行业中,主流市场已经被大公司占据,对于个人而言,切入市场的方式就是迎合大厂的招聘要求,这相当于从被动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即按照打工的方式切入市场,而不是以创业者、主宰者的形式进入。
如果确实爱好计算机软件技术,并且能保持长期的热情,恰好互联网大厂也提供相应的岗位,那么完全可以去迎合大厂,去做一个大厂的螺丝钉。
如果换一个相反方向,从社会的供需关系来切入市场,从最社会关系的底层逻辑来塑造一个模式,利用复利的原理来扩大这个模式。这个模式可能不是技术书、面试题所能衡量的,可能并不高科技,也不漂亮,甚至有点陋。但是核心目标是让它增长,然后复制它,形成几何倍增。
仔细思考社会经济的形势、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自己的产品,为别人带来价值。慢慢构建自己的小圈子,在这个圈子里,自己了解其中的一切,设置游戏规则,主宰这个圈子里的一切。
相反,如果只知道学技术、刷题,即便技术再好,仍然无法避免被别人取代的可能性,内心深处总会有被别人支配的恐惧感。而且,时常会疑问“技术到底学多少,才能没有恐惧感?”
答案是,越学技术则会越质疑自己,因为技术只是表层的手段,在这个产业圈子里存在无数个可以主宰命运的竞争者,这不是自己塑造的属于自己的圈子,是别人的主场,始终要受制于人。
以上是个人发展的本源,选择一个行业必须要去考虑如何切入市场,如何在市场中作为一个生产者、服务提供方,确保占据有利地位,提供他人无法提供的东西,掌握稀缺性。
许多行业都是非常成熟的行业,市场的有利地位已经被各种大公司占据。单纯的打工而言,主动去迎合这些大厂的要求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只是这种方式是十足的被动角度解决问题。
为什么大量计算机培训班速成的程序员可以拿到极高的薪酬,那是因为计算机行业正规的员工成本更高。给予外包更高的待遇,并不是因为购买服务的企业家心地善良,而是给到速成班的外包员工薪资已经显著低于企业直接用工的成本。如果再算上企业大了以后,官僚体系的臃肿造成的资源浪费,外包的性价比就更高了。
企业家也好,管理层也好,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理性博弈,并作出的最优策略,表面上看技术很重要,其实抢占市场才最重要,优化流程增加利润,节省大量人力成本。通过向程序员提供较高的薪酬,快速的发展自己,占据互联网有利地位,最好是形成垄断性质的超额利润获取。
而且企业家也会注意进行风险分散,避免某一个或某几个技术人员在系统内部的稀缺性过高。比如说,董雨惠同学在某某甄选公司显然就权重过高,由于互联网倍增放大效应,使得董可以单人面对十万、百万、千万的观众,极大的放大自己的作用,带来倍增的利润。
短期内,看到董某带来的利润丰厚,长期来看对于平台却是极其危险的,因此鱼老板的手下会放任小朋友出来唱反调捣乱。目的就是压制董某的个人强IP,避免董某权重过大,整个平台成了依附董某的“打工者”。
大企业不可避免的存在流程繁琐,内部会议不断的困境,真正留给工作的时间非常少。为此,许多高水平的技术管理岗常常是白天开会,晚上加班空闲了处理正式工作。实际上,整个社会可以提供的这种工作岗位是非常稀少的,除非最牛的技术人员,普通人通常是无法获得这样的岗位的。即使获得了这样的岗位, 也会存在严重依附于平台的问题,一旦平台出现任何状况, 脱离平台以后这个高水平的技术人员的价值会被社会重新评估,基本上就等于是最底层体力劳动者的价值度。
所以,从社会供需关系的角度来切入市场,塑造自己的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倍增自己的模式/产品,让自己的产品能够几何倍增,才能获得更高的价值回报。
当然,这种模式不是低垂的果实,因为能够大规模复制并创造巨额利润的低垂果实,早已经被人采摘完了。一般人能看到的“低垂果实”要么是判断错误,要么是陷阱,要么是写入刑法的。
当然,在技术不断革命更新的时代,有很多短期的空隙,是大佬不屑的地带,如果能够把握住,捞一桶金还是有可能的。但这些都不会成为一个长久的摇钱树,一旦某个热点被确认能够持久的带来丰厚的利润,自然会有大佬进入,并把其他人挤走。
转自知乎:鱼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