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形式主义为什么盛行

援引美国《xx干部》书中给出的案例:

美国中部阿拉巴马州某地一把手要发展畜牧业,并通过明察暗访督办。
各乡、各村迫于压力筹资开办。
某乡镇一把手觉得搞不成,阻力大,每次上面来检查就借附近的牲口迎检,顺利过关。
几年后,由于缺乏技术,渠道等问题,搞畜牧业的乡村大多损失惨重,负债累累……
形式主义的那个乡镇反而损失最小。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美国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管理互为印证,由于官僚主义决定了阿拉巴马州最高级别一把手具有绝对的权利,下级必须服从,即使一把手决策错误,下面也必须执行。
双方博弈,一把手为了决策保质保量完成,引入督办、监管。
虽然下面一级的一把手领导接近一线,了解实际情况,但无法反驳,必须执行。

对应的就产生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形式主义有可能是美国下面管理者执行不到位,也可能是下面一线的工作人员在以自己的方式避免错误决策的毁灭性伤害。必须要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找出最恰当的解决答案,万万不能削足适履,本末倒置。


企业的形式主义

我们一般说大的系统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问题,这只是因为大系统的位置突出,更容易被所有人注意到。其实,企业常常也会存在大量的形式主义,这和企业高层管理者、一线办事人员之间存在巨大信息差有关。

以‘质量管理’为例,基本上所有的企业都会向自己的客户强调企业在抓质量,但真正呈现给客户的产品质量如何,只有专业的人士才能判断,也就是说客户是无法分辨细小的质量差异的。只有当产品质量出现重大缺陷,或者在特定场景表现出为客户感知的缺陷时,客户才会发现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不合格,远远没有企业宣称的那么好。

为什么企业高层管理者强调的质量管理会失效呢?实际上,很多企业为了实现质量管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去做,但高层管理者常常忽略,或者说无法意识到,真正想要达到高层预期的那种质量,需要投入的实际成本会有多大。

企业内部的博弈与发展

是不是说企业的质量管理就无法进行呢?
也不是的,凡是要讲个实事求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做调整。虽然高层预期太高,投入不足,但中层和底层完全可以向高层博弈,争取更多的资源。同时,还可以利用高层已经给定的资源,在对等的范围内最大化质量管理产出结果。
真实的情况是,质量管理不能一蹴而就,更多是对于人的管理,提升人的能力,优化系统流程中的卡点,使得企业整体性能最佳。

也许投入50块,比不上100块,不能得到100分;但投入50块,争取60分还是有可能的。而且,在前期投入产出过程中,本身也容易出现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如果贸然投入100块,可能也只能得到70分的结果,再然后想提升就变得很困难了。只有实事求是的,逐渐推进,增加投入,增加产出,才能把质量管理做好。

继续说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本质上是官僚主义系统上下级博弈的结果,可以有坏的方面,但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好的可能。正确的认识形式主义,优化博弈策略,争取双方有利的博弈结果,才能使企业的官僚系统运作良好,在市场中形成竞争力。

让一线听见炮火的人参与决策

HW大老板曾经在HW内部论坛发表过:“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我们把“指挥所”建到听得到炮声的地方,把计划预算核算权力、销售决策权力授予一线,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

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呼唤炮火”就是高层对于形式主义危害认知后,提出的补丁方案,放权到一线,让内行指导工作,让正确决策真正发挥好效力。
当然,实际在企业内部执行“一线呼唤炮火”政策的时候,还是存在多方面的博弈,即使最高层做了指示,实际执行还是需要依赖官僚系统的中层去执行。因此即使高层发现了问题也可能因为无法执行或执行不到位,无法到预期的效果。
就如同戴明环PDCA的管理一样,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PDCA循环无法进行,进而导致质量管理失效。

面对形式主义,有必要采用“矛盾论”“方法论”对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分析找准问题的关键所在,解决主要矛盾,暂缓次要问题的处理。